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如何高效設計教學、清晰闡述教學思路,說課稿起著重要作用。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能系統呈現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與流程等內容。這些榮獲一等獎的說課稿范文,凝聚著教學智慧與實踐經驗。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一等獎范文 5 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敦煌壁畫》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的閱讀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品讀語言,享受文化大餐;抓住文章特點,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理解文章內容,加深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認識。這篇閱讀課文介紹了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石窟中艷麗多姿的壁畫。全文共有7個自然段,作者按照“總起引入—具體分析—概括總結”的思路來安排課文內容。此外,課文編排了三幅插圖,一副是敦煌石窟的外觀遠景圖(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圖(局部),再一副是敦煌壁畫中的九色鹿故事圖(局部)。
設計理念:
確立學生的自主地位,并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中,動腦、動口,很好地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引導,履行主導的職責。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討論交流,師生互動,體會我國古代藝術家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創造精神,從而達到獲取知識,激發情感,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緊扣單元訓練目標。根據課文的特點,我在教學本課時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敦煌石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2、技能目標:抓住文章特點,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敦煌石窟中壁畫的艷麗多姿,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語段,認識敦煌壁畫的特點和價值,體會我國古代藝術家卓越才能和頑強意志。
教學難點:
理解重點語段以及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領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學習本課時會對敦煌石窟藝術感到有距離感,對石窟藝術中的造型感覺不是很好理解,對其所傳達出的審美情感與理想感悟不到。要使學生對享譽世界的敦煌藝術產生敬仰、熱愛,對其偉大成就有充分的.認識,就需要通過多樣的教學形式的改變與知識內容的拓寬,使學生對此產生濃厚興趣。讓學生做到課上學習作品美,課后茁壯成長思想美,日常生活行為美,致力于學生的德育教育。
說教法
新課標里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課堂上,我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通過學生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敦煌壁畫的絢麗多彩,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訓練。在緊扣朗讀的同時,遵循情感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誘發、發展、升華”三個階段,使教學的每個環節充實、完善起來,以激起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嗚,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染。
說學法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益,把課堂這一個廣闊的舞臺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素質,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學生采用看、聽、讀、說、品的方法進行主動學習。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交流領悟。
1、領悟敦煌壁畫的特點;
2、感悟古代藝術家卓越才能和頑強意志;
3、體會敦煌壁畫的價值;
4、了解敦煌壁畫所在地;
5、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四、課堂小結,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
五、小練筆:請圍繞如何保護敦煌壁畫寫一段簡短的句子。目的是怎么做才能不讓壁畫消失?從而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六、板書: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解讀教材
《詠華山》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是蘇教版小語教材采用的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程——“文包詩”。它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詩《華山》巧妙地包含在敘述寇準與先生登山的現代白話文中。“詩”是“文”的話題開頭和故事中心,“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說明。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這也是本文的一個最顯著的寫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點孩子隨同先生登山,末點孩子姓名和年齡,重點放在登山吟詩上,以此表現少年寇準的才華出眾。針對新課程標準對一年級的閱讀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從課文中體會華山的高大、壯美。
3、了解詩文的聯系,掌握學習的方法。
4、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本課新詞。對課文第二自然段詩文的體會領悟是本課的重點、難點。
二、把握教法
(一)經驗交流,引入情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師應從創設情境入手,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習過程,達到“扣開心扉”的程度。因為無錫的小朋友大多數有爬錫山、惠山的經驗,所以我在開頭設計了情境引入的辦法,欣賞祖國山河之后,讓小朋友來談一談爬山的感受,特別讓他們有條理地說說向山下看到的景色,從他們的記憶中挖掘出登山觀景的美麗畫面。以上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啟發談話,喚起學生的回憶,再現其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為下文的重點內容作了一個小小的鋪墊。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求知。
古詩是全文的中心、話題,教師要避開繁瑣的零碎知識,直接將學生引入課文中心。結合本文“文包詩”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人物的語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體會,特別是父親的兩段話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應引導學生反復研讀有關語句和段落,通過字面體會人物的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體會父親教育“我”的第一段話時,可引導學生想一想: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為什么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讓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理解有關父親的第二處語言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么關系?最后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貫起來體會父親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學時還應引導學生按照提示語的要求,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進行體會,從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兒溫迪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1.器官捐獻是社會較為關注的問題。課前可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或調查周圍人們對捐獻器官的認識、態度,了解為什么會有人反對或不愿意捐獻器官,為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要讓學生先讀提示語,把握閱讀要求;然后初讀課文,從整體入手了解課文內容;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和段落,并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注。之后,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3.教學時應特別注意朗讀的指導,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課文所表達的情意深厚,應注意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心情,讀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進行朗讀,讀好人物的對話。
4.在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試著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并談談自己從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啟發,有什么感想,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進一步加深體會。
5.課后可讓學生進一步搜集、整理資料,通過寫倡議書或辦板報的形式向人們宣傳捐獻器官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1.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學們學習之后一定會對器官移植產生新的看法。
2.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3.仔細閱讀,邊讀邊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畫出來,想一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4.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會學習。
5.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進行研讀:
研讀重點:文章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為題?
研讀重點:父親教育“我”的兩段話。
a.投影出示: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為什么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引導學生討論: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么關系?
c.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起來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悟。
研讀重點:含有“驕傲”一詞的句子。
a.引導學生說一說誰為誰感到驕傲,為什么感到驕傲,從中體會到什么?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
6.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沒有結束。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故事原文的結尾,讀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
失去溫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我的金發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大膽評議,深化感受
1.評價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2.評價作品:你認為這篇文章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么?是否還有不足,應如何修改?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感受自然”中的一篇課文。我將從學習目標的敘寫、教材分析、學情、學習流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課。
俗話說“有的放矢,才能百發百中”,學習目標是指引著一節課的方向,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
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及學段目標中對本節課的有關描述是: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3、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教材中本單元對本節課學習目標的描述是:
第一單元:學習本組課文,要注意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
二、教材分析。
《山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選編本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有聲有色的山雨的韻味,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感受語言的優美,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但是由于受生活經驗所限,學生對山雨陌生。
三、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并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部分學生學習還不夠靈活,理解、感悟比較膚淺,語言表達能力弱。再加上課文內容遠離生活實際,小組合作建設還不夠成熟。這對本課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綜合以上分析,我確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能借助工具書正確讀記下列詞語:神奇、優雅、辨認、清新、歡悅、清脆、凝聚、奇妙無比。
2、通過朗讀課文,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會用自己的話說出山雨的特點,體會出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并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學習重點:
通過朗讀課文,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會用自己的話說出山雨的特點,體會出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
學習難點:
通過朗讀課文,品讀詞句學習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寫法。
四、教學過程
下邊我說一下我的學習流程。
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解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我準備按以下四個環節展開學習。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2、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3、熟讀精思,品味欣賞;
4、背誦積累,拓展延伸。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自然界中,美無處不在,只要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就一定能發現美。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山雨》就是作家趙麗宏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后描繪的自然景觀。
我的設計意圖是:教學從已知內容入手,意在溫故知新,既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學,略讀課文略的是教師的教,不能略的是學生的學。所以我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我出示自讀提示: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寫山雨),請你找出相關段落。
3.想想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畫出相關語句。
(三)、熟讀精思,品味欣賞
在這一環節中,我以“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課件)這一問題為切入點,來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突破學習難點。具體分這樣三個環節:
1、學習“雨來”,感知“悄悄” (1-4自然段)
來得突然──跟著一陣陣濕潤的山風,跟著一縷縷輕盈的云霧,雨,悄悄地來了。
(1)自由讀這句話,感受雨來時帶來了怎樣的感覺?(悄悄然的、有節奏的,)
(2)就帶著這種靜悄悄的韻味有感情地朗讀。
(3)出示
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作者將____比作“無字的歌謠”,描寫了雨來時聲音由____及____、由____及____的動態過程。
2、學習“雨中”,感悟神奇 (5-7自然段)
(1)那課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樣的一番韻味呢?拿起書,輕聲地讀,體會山林中飄飄灑灑的山雨帶給你的感覺。
(2)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韻味?細讀課文,找到那些令你喜歡的話語,將它們劃下來。
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作者將“巖石、樹葉、綠草”聯想成“________”,將“飄飄灑灑的雨絲”想象成“________”,將此時的`雨聲聯想成“________”,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山雨的________美。
(3)討論:如何理解”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
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句話。
(兩個流進說明了作者不僅是用眼睛看還用心去感受)
3、學習“雨后”,感受韻律 (8-10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文章的最后三個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匯報交流,自主朗讀。教師適時點撥。
(四)、背誦積累,拓展延伸
1、我會這樣引導:孩子們,如果你們能熱愛身邊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處景物都會似人間仙境。用心去聆聽,每一個聲音都會是優雅的樂曲。那么你愿意把這有聲有色的雨景永遠留在心中嗎?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背誦。
2、這是作者眼里的雨,那么我眼中的雨又是怎樣的呢?
(夜幕降臨,它那黑色的魔爪將大地籠罩。窗外的雨依然在下,那是一支不諧調的曲?;璋档姆块g,潮濕的空氣,使我窒息。天空容不下雨,便讓它降臨大地,做人間的天使,但是,它卻讓我迷惘,撩開窗簾,本想看看縹緲的景色,可是雨水,卻阻擋了我的視線,于是,我便看不到遠方。雨水,是在為我哭訴嗎?呼之欲出的淚水,便在此刻,傾瀉。正如窗外的雨,不知何時才會結束。)
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發現:同樣是雨,不同的人、在不同心境時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也許就是境隨心生吧!但是,無論怎樣心境下的景,融入了聯想和想象,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都會使文章更精彩!
3、師總結:
最后,我這樣結束本課的教學:同學們,有關雨的文章、精彩片段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搜集閱讀,看看作者運用什么樣的方法表達了自己獨特感受。
五、說板書
這節課我設計的板書清晰明了,既是對課文的一種總結,又理清文章的脈絡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整個板書力爭簡潔明了,教學重點一目了然,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北京的春節》,本篇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脈絡清晰,詳略得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課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2、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簡單體會老舍語言通俗簡潔,有趣的特點。
3、找準讀寫結合點,拉動學生對春節的體驗。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采用的表達方法。
【說教法與學法】
在這節課中,我采用了創設情境、精讀感悟法,引導學生自主學
習,合作探究,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學習能力和搜集資料的能力,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查找有關老北京的各種習俗的`資料。課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要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習本篇文章。課堂小練筆,學生可以將家鄉的元宵節與老北京的元宵節習俗進行對比,激發他們興趣寫自己的元宵節,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說過程】
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 創設情境,回憶春節 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中國人過春節的圖片,配上《春節序曲》音樂,讓學生馬上進入過年的氛圍中,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
二、 回顧寫作順序,分清詳略 。
接著,我讓學生回憶: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主要寫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動?并且回顧在這些節日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
三、 深入詳寫片段,感受民俗,體會表達方法。
1.在老舍先生寫得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這四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讀一讀,勾畫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結合自己過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準備和大家交流交流。
2.學生自讀批注,小組交流
3.匯報交流
(一)學習臘八節部分
(1)學生匯報介紹
(2)在教學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品味這段老舍語言的通俗有趣、準確生動,根據學生匯報,我主要抓住“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這兩句細品:
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如果這樣改: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摻和一起制成的。行不行?老舍先生可是語言大師,這些詞看似平常但又妙趣橫生。)
板書:簡潔有趣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出示圖片,你們見過吃過沒?作者只用兩個詞來形容色如翡翠、色味雙美,顏色如翡翠,翡翠什么樣?用詞準確又精煉。板書準確精煉)
(3)總體讀臘八節兩段(男女生讀)
臘八節過得怎么樣?(有滋有味)板書
(二)學習元宵節部分
(1) 學生匯報(理解張燈結彩,讓學生做批注)
(2)北京的元宵節給你留下什么印象?(板書:紅火而美麗)
(3)體現在哪呢?自由朗讀體會,用課文中的話回答
(4) 學生匯報談體會(從結構方面引導學生發現燈的數量多、種類多兩方面,把相關詞語在課文中標記)
燈的數量多:從“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等詞句就可以感受到。
燈的種類多:從“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燈”可以感受到。
(5)關于老舍語言的品讀,我重點抓住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句中的“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這幾個同義詞,先讓學生讀,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這幾個詞,然后通過換詞語的辦法(也就是把這幾個詞都換成“都是”)讓學生讀,一讀就會發現這樣會很死板,反過來學生就明白了老舍用這幾個詞很靈活、富有變化。
(7)元宵節這部分是本節課詳講的部分,所以隨后安排了小練筆,為了鋪墊好學生的情感基調,我先出示東勝元宵節圖激趣情境創設,充分調動起學生過年的熱情,讓學生有話可說。
出示要求:再讀一讀老舍先生描寫元宵節的部分,試著用我們總結出的方法,聯系實際,寫一個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節場景。
(8)寫完自己修改或同桌互讀修改
(9)推薦讀習作,全班評價
(三)最后的除夕、正月初一兩部分沒有詳細學習,只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而后小組交流的方式,歸納這兩個節日的特點,完成板書 最后學完全文總結歸納方法:有順序性 詳略得當 語言簡潔 結構完整
【說板書設計】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板書應該簡潔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本課板書如下:
板書:
北京的春節
臘八節 有滋有味 通俗有趣
除夕 熱鬧非凡 準確精煉
正月初一 悠閑愉快
元宵節 紅火美麗
概括出了每個節日的特點一目了然,旁邊是通過學習概括的老舍語言特點
反思:
我在設計教案之前對于如何在一課時中將課文的詳寫四部分:臘八節、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都一一科學的呈現,能起到扶放的教學效果,可是一直都難以找到好辦法。所以我在精講了臘八節和元宵節的部分后,對于除夕和初一部分因為時間不夠草草處理,有走過場的嫌疑,處理的不明智,不會統籌規劃內容。經曹老師的指點我才明